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有媽媽在事情會容易些』 – 面對失去和思念

回美的飛機是晚上11:50,爸爸下午6:10匆忙地從二樓下來到廚房,短短二十分鐘內煮了一鍋蔬菜湯,也把其他食物備齊在桌上準備開飯,準備用完晚餐後出發去機場。開飯前爸爸說: 『有媽媽在事情會容易些』。這話勾起我的高中回憶。我高中的那三年,媽媽總是以超人的速度幫我(們)準備豐盛的早餐,讓我在起床二十分鐘內就能吃完早餐,給媽媽載出門去火車站搭車。

沒有了媽媽,我們都被迫變得更獨立。




媽媽在家中的存在感很高,家裡內外大小事問她就對了(雖然在問東西放哪時偶爾會得到:我不知道 --> 令人無奈的回應  😂);維持家裡運作的瑣事,也都是媽媽在主持,例如:整理家裡,拜拜,誰誰誰的行程如何如何,冰箱裡存放的各種東西等等。

媽媽生病後,首當『映入眼簾』,對我來說最明顯的差別是我的房間。每每回台前媽媽總會在電話那端說:『我趁著天氣好幫你把棉被曬了,你回來就可以有暖暖的被子蓋了。』然後媽媽會幫我把房間的灰塵擦乾淨,而且以往年節期間媽媽也會和爸爸把家裡各個門窗縫隙的灰塵擦一遍。記得2017年十一月初回台,媽媽當時才剛從上海回台沒幾天,就因發病直接住院。那陣子當我終於回到我的房間睡覺時,真真實實的被房間裡一層厚厚的灰塵嚇到。這次回美前,一個人又默默的把房間給擦拭整理了一遍,想著以後回台就沒有媽媽的暖心『迎接』了。

沒有了媽媽,我們都被迫變得更獨立。

其他的事例如修車,鋼琴調音,報稅,電話網路水電瓦斯費用等等等等。好多事,好多事,我們開始一一接手。在處理這些事時,情緒是複雜的:做著媽媽過去要做的事情,感受到她的付出 — 感恩;走過媽媽過去走過的路,沒辦法和她分享我們辦事的『成果』— 想念。

諮商心理師楊博士說:即便媽媽已不在世,她在我們的心中永遠會有一個位置,不會改變也不會被取代。因為她是我們的媽媽是個事實。想念媽媽時,我們的情緒肯定也會是複雜的:想起過往的事情時可能會感到開心、生氣、受傷、失望等等,因為她曾經是個真真實實的人。

一位敬愛的老師說:無論我們多大多獨立,心中還是會需要媽媽的。

我發現,每個人都有其面對失去和思念的步調。

這段日子的各處奔走也好旅遊也好,總結出會勾起感傷情緒的事情有:
1) 看到或去到過去曾一起去過的地方或事情
2) 去到媽媽過去曾去過的地方但我沒有參與
3) 正在做新的事情,但想到媽媽無法參與
(基本上就是幾乎每天都會想到...只是強烈與否的差別而已😅)

在這無法控制的思念過程中,細想著過往媽媽的陪伴,往往會重新感受到媽媽給予那不易用語言闡述的愛。💓除了上面提到的媽媽超人式煮菜,媽媽幫忙曬被準備房間外,還包括媽媽願意嘗試我給她的建議:看著書架上媽媽買的一些書是我曾推薦的、想著媽媽是提起多大的勇氣去嘗試我推薦的心理諮商(是她真的感到需要心理諮商的幫忙,還是因為對女兒們的愛?)。然後,到底是何種緣份讓我在喪事後情緒拉警報時遇到的諮商心理和媽媽唯一一次諮商的諮商心理師同一位呢?


三歲和五歲的姪女們,也有她們想念阿嬤的方式。我們對她們說,阿嬤在睡覺(冰櫃中的媽媽),阿嬤之後會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

然後,姪女們三不五時會主動提到竹南阿嬤:
例一:
有次在辦繼承時,小姪女拿著衛生紙在玩,我跟她說,衛生紙不能塞到鼻子,不然會很有可能窒息然後就得去見耶穌爸爸了。去見耶穌爸爸就看不到爸爸媽媽竹南爺爺... 然後小姪女自己接:也看不到姊姊還有竹南阿嬤了
我接著問:妳會想念竹南阿嬤嗎?妳想念竹南阿嬤什麼?
小姪女:我想她的抱抱 (此時阿姨心想:我也是啊!!當下已淚水盈匡還要避開和小姪女的眼神交集)。
接著小姪女問我說:阿嬤出遊是不是妳帶她去啊?她坐在機車後面有風吹過去... (註:小姪女常坐機車)

例二:
除夕夜姪女們也跟著回到家裡,她們在桌上玩著玩具時,小姪女突然開口:阿嬤怎麼去旅行還沒回來啊?傻子。
大姪女說:可是人家就是喜歡旅行啊。(很有同理心 💖)

例三:
某天拜完新年在車上,小姪女主動開話題說:等竹南阿嬤回來時,我是不是也要跟她說新年快樂?
忘記大家是怎麼回她了,她又接著自言自語:竹南阿嬤可能不知道現在是新年。

例四:
在車上抱著大姪女,大姪女詢問說竹南阿嬤是不是去玩啊?然後她說:竹南阿嬤這樣去玩我就摸不到她了。那她回來後還是會住那裡嗎? (註:冰櫃)
她也問說:為什麼我那時候看不倒她的眼睛?(註:喪事期間在冰櫃時)
我回說:因為那時她在睡覺眼睛閉著啊。

例五:
某天大姪女邀我陪她玩,我回說:阿姨在處理事情在忙(在討論媽媽的事情),要結束後才有辦法。
她於是問:是在處理竹南阿嬤的事情嗎?
這...我就模糊帶過了...

Kristen Neff 博士的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一書中提到,自我慈悲的其中一大元素是:認知到許多事情和情緒的普世性。當腦中想起:為什麼是我失去媽媽?為什麼是我媽媽生病過世?時,就提醒自己,其實在無奈中喪失親人/愛人的人不是只有我一個。他們也都會有這種問題和感受。然後,想到當時 (2010年) 媽媽失去外公時的感受,想必和我現在失去媽媽一樣難過不捨吧?想著想著,在同理他人後,就能用同理的心態來陪伴自己。這樣的路,應該會是接下來一輩子的課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